郭嘉(170-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曹魏军师祭酒郭嘉(电视剧照)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眼见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来往,因此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初平元年(190年),21岁的郭嘉北行到冀州,去见了袁绍。后对袁氏手下谋臣同郡人辛评、郭图说:“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认为袁绍难成大事,于是离开了他,并一直在家赋闲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也是颍川郡人)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让他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就将同乡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后,大喜说:“能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从此,郭嘉在曹操麾下担任军师祭酒(曹操特设的职务,即首席军师之意,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为其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并忠心效力。
建安二年(197年),刚刚实现“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在第一次征讨张绣时遭遇重大挫折(大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害),天下诸侯都在看曹操的笑话。尤其河北袁绍更是写信羞辱,曹操几乎丧失自信,十分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等诸侯抗衡的能力。
为了提振曹操集团的士气。郭嘉对曹操说:“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这就是郭嘉著名的《十胜十败论》。此论不但坚定了曹操的信念、振作了将士的斗志,更为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从此,郭嘉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集团中的核心谋士地位!

天生奇才郭奉孝
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很可能是荀?、郭嘉为代表的“颍川士人集团”共同制定的理论。因为就在两年后的建安四年(199年)七月,围绕抗袁问题,曹操集团内部再次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当时荀?为代表的“主战派”提出的《四胜论》,内容几乎与郭嘉《十胜十败论》如出一辙,他们用此以驳斥孔融为代表的“主和派”。
建安三年(198年)七月,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认为英雄难养,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问郭嘉有何意见,郭嘉认为:“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是杀害贤士的恶名。那么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于此,便不杀刘备。不过,郭嘉亦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本人又很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最终却未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最终刘备果然叛逃)。
建安三年(198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吕布,先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围吕布于下邳(今江苏邳州市邳城镇),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因为曹操的部将夏侯?等在七月时即已和刘备共同对抗吕布了),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提出“决堤水淹下邳”的之策,果然攻克城池、擒杀吕布。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为避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两面受敌,想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当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今河南许昌市东),曹操也疑虑难断。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才能改变腹背受敌局面,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而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作出反应,刘备业已被破。
建安七年(202年),仓亭大战后袁绍病逝,两个儿子连战连败,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此时,郭嘉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对曹操说:“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假装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 曹操采纳他的建议,果然二袁听说曹操南征,就开始窝里斗,最终被曹操乘机各个击破。
建安九年(204年),曹军很轻松顺利的,就平定了河北袁氏的势力,郭嘉因功被封为洧阳亭侯。
建安十年(205年),郭嘉建议曹操多招募重用河北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统治力量。曹操采纳了其谋,重用了崔琰、王修甚至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等名士,果然收到千金市骨之效!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兄弟逃入乌桓(今辽宁锦州一带)。曹军诸将都认为:“袁氏兄弟已是丧家之犬,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如果再作远征,刘备必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变很难救援。” 郭嘉为众人详析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胡人自恃偏远,必然无防,我们突然发动攻击,定能将其消灭。袁绍对胡人素有恩威,如果袁尚还在,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这时南征,我们后方就难安稳。相反,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庸主,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阻止其袭击许都)。现在虽然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以后就再无后患了。” 曹操听罢茅塞顿开,立刻进兵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军到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时,郭嘉觉得推进速度还是太慢。又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潜力远征,不能行进缓慢;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军在向导田畴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乌桓的背后,其首领蹋顿和袁尚、袁熙率军仓促应战。在白狼山之战,张辽为先锋大破乌桓,蹋顿被临阵斩杀,俘虏20余万人。后来,此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
曹操依郭嘉之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然而从柳城回来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

曹魏军师祭酒郭嘉画像
曹操在众谋士中,与郭嘉最为亲密相知,犹如朋友一般。郭嘉有很多不检点的行为(同郡名士陈群就经常举报他),但由于对他的偏爱,曹操固然表扬陈群检举有功,却对郭嘉不闻不问。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问计、见机行事。 出于对人性的透彻研究,郭嘉的计策几乎从无失算。比如:建安四年(199年),郭嘉就建议曹操不杀刘备、也不放刘备,而是软禁他;后来曹操放走刘备,刘备果然在徐州竖起反帜。又比如:建安五年(200年),曹袁官渡对峙,据报孙策准备“阴谋袭许”;郭嘉认为孙策在江东大肆杀戮本地豪强,自己虽然英勇却不爱设防,最终必然死于刺客之手;最后果然如其所言,孙策被刺。再比如:建安十二年(207年),走投无路的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公孙康,后来曹操用郭嘉临终之谋,不急攻辽东,果然公孙康杀了二袁、送来首级。
由于郭嘉比曹操集团大部分谋士都年轻,曹操更是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后,把身后大事托付给郭嘉。天生奇才郭嘉的英年早逝,对曹操和他的集团来说,都不得不说是莫大的遗憾和打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