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志游戏

三国英雄志019-西蜀骠骑将军李严

李严(约184-234年,李严出生年史料未载,此处为笔者依据部分史料推测所得),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刘备临终托孤大臣之一。

西蜀骠骑将军李严(电视剧照)

李严年轻时,在本郡任专职吏员,以才干知名,其后荆州牧刘表让他到各县任职。曹操南征荆州时,李严正为秭归(今湖北秭归县)县令。他见荆州霍乱,西迁入蜀,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任内颇为能干。所以,李严可以算得上汉末流入益州的“东州士”一员。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璋命李严为护军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县)抵抗刘备,后来战败投降,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后,李严被任命为兴业将军兼领犍为太守。当时,益州因在刘璋治下,法纪松弛。刘备命李严协助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这为蜀汉的法律体系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县(今四川三台县南)盗贼马秦、高胜召集数万人起兵,打到资中县(今四川资阳市)。当时刘备正在汉中大战,李严沉着冷静,只率本郡五千士兵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不久,越?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今四川荥经县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逃走。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犍为郡守如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得汉中,李严等11人领衔上奏《汉中王劝进表》于刘备。

蜀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大败而回,此时庞统、法正、刘巴、黄权等重臣都或故或降。于是,刘备征召李严进入永安宫,命他为尚书令。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永安都督,留镇永安。

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准备部署伐魏,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然而,李严却不乐意,想尽办法推脱,甚至要求划分五郡作为巴州,自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但为了缓和李严的矛盾,奏请后主刘禅升任李严为前将军。据说,此前李严还曾阴劝诸葛亮应受九锡、怂恿其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貌合神离!

建兴五年(227年),刚刚升任尚书令的陈震(李严同乡)奉命出使东吴。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认为“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可以相忍为国。于是又奏请后主,封其为江州都督,全面主持蜀东军政大权。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获悉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防务,遂再次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上次求获巴州而不得,又不愿被调离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 诸葛亮知其本意,上表升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都督江州防务。李严这才勉强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他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

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笃、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信后退兵。 李严听说军队已撤,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粮不力之责。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撤,实为诱敌以与其决战”。诸葛亮回来后,便将李严的书疏递上,李严前后矛盾暴露无遗,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于是诸葛亮联合十余位大臣,上奏弹劾李严说:“自先帝驾崩,李严只想平稳处世求名,全不顾国家大事。为臣北往出兵,想让他带兵镇守汉中,严再三借口推辞,反想把五郡连并,自作巴州刺史。去年臣打算西征,又想让李严镇守汉中,他却说司马懿等在那边开府召聘士人作大官。为臣心知李严鄙陋心理,不过借我机要些利益,于是上表奏请以其子李丰主管江州事宜,给他如此破格待遇,本想解决一时急务。李严上任后,臣将大小事权全付于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为何如此厚待他。正因国事未定、汉室倾危,与其揭批其短、不如褒扬激励。原认为李严本性不过是为得些名利而已,哪料他竟然存心颠倒是非、以致如此。如果这种人和事任其存在,必将祸败国家。”于是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今四川梓潼县)。

李严被废,并流放梓潼(电视剧照)

建兴十二年(234年),李严听说诸葛亮病逝,他生前常企望诸葛亮能再次起用他。因为他知道除诸葛亮外,其它大臣也无魄力再度起用他,故此激愤发病,不久死去。

李严之子李丰,建兴八年(230年)李严赴汉中拒魏将曹真时,诸葛亮表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掌其父所职都督江州事)。次年(231年),李严罢官流放,诸葛亮表李丰为江州都督,以“若(你,指李丰)与蒋琬协力从事职务,必可开启道路”一语以鼓励。李丰首次代父督领江州有诸葛亮示好李严之意,后来正式出任江州都督,可见确有真才实学。李丰最后官至朱提太守,也算是对李严后嗣最好的保护了。

西蜀骠骑将军李严碑文

作为刘备临终托孤的大臣之一,李严毫无疑问是很有些才学的。据记载,李严在犍为任郡守期间(214-222年),凿通天社山、重修六水门,以致“吏民悦之”。 李严重整水利工程,对当时蜀中生产建设的确是颇有功绩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破格提拔他为尚书令)。 然而,李严性情孤傲、难与人谋。犍为郡守任内,与下属多次因私起恨,郡功曹杨洪就曾一气之下辞职引退。都督江州后,又与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甚至因怕他疾恨,叛逃降魏。护军辅匡,年龄与地位都与李严相当,但他却不愿与人交往。

李严文武双全,又是刘备遗言中的辅政大臣。本来,他与诸葛亮一文一武,诸葛亮在汉中对曹魏、李严在江州提防东吴,本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这个人私心利欲太重,加之对比诸葛亮的权势来说心下太不平衡,以至于最后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余名侠先生就评价他称:“完全是一个奸诈自私、阴险残忍、不以国事为重的恶劣分子。”

笔者以为,余先生此言未免失之偏颇。我们都知道蜀汉政权有刘备元从(刘备起兵时的元从功勋队伍,关羽、张飞为代表)、荆楚高俊(著籍荆州的豪族名士,诸葛亮、庞统为代表)、东州兵团(李严、吴懿为代表,后期马超、姜维也算)和益州土著(益州本地的豪族渠帅,李恢、王平为代表)。刘备临终,自己的元从功勋关羽、张飞等都已故去,赵云、陈到功劳威信不够,所以他从荆楚高俊和东州兵团中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人作为辅政大臣。按说,同为辅政,两人地位应该相若,然而诸葛亮封丞相(总揽朝政)、领益州牧(有行政权),还开府治事(有独立办事机构)。李严呢?做尚书令(实际的行政长官)却不能入朝履职,做前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却只能驻守江州(统率不过两万),升骠骑将军不过是明升暗降做个压粮官而已。相比之下,平衡何在?

诚然,李严置国家利益不顾,先顾个人私利,是要受到批判的。关于李严的评价,我认为他的同乡陈震评价为“腹中有鳞甲”(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可谓一针见血。直白点说,就是不好相处,和同事之间关系一般。

《三国志》作者陈寿,曾评价蜀汉大将关羽、张飞:“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句话放到李严身上,也同样适用甚至精恰,一位刘备殷切期望的托孤重臣,最后终究败在其“孤傲不群”的个性上,惜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