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次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220-226年在位)、政治家、文学家。
魏高祖(世祖)文皇帝曹丕画像
曹丕自幼就天资聪颖,加上父亲曹操对诸子教育非常重视与严厉,后天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予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他广学博览,少年时代就通读诗、论,长大一些就学习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开始教曹丕学习射箭,时年才六岁的曹丕很快便学会了射箭,两年后八岁的他又学会了骑马。
建安元年(196年),年仅十岁的曹丕便开始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时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强健的体魄,而且还丰富了他的见闻,为其诗篇创作积淀了大量的素材。随着他年龄与阅历的不断成长,艰苦生活环境带来的精神冲击,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沉郁性格气质。
建安二年(197年),十一岁的曹丕从征军旅,随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突然攻击曹军,曹操军队大败。据说危急之中,他的长兄曹昂先是照顾弟弟曹丕乘马逃脱,再让马与父亲曹操逃脱,自己和堂弟曹安民却双双遇害。这事对曹丕的心灵冲击很大,即便后来张绣归降了曹操,曹丕依旧没有释怀这段仇恨。终于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死在远征乌丸的路上,后来张绣的儿子张泉也因卷入魏讽谋反案而被杀。张氏父子的死亡真因,史学家未予明言,但估计至少还是跟曹丕公报私仇有一定的联系。
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征辟曹丕为掾),却惹来曹操(当时为司空)大怒。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有真实的才能,仅仅是为了迎合他,于是派遣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赵温官职(倒霉的赵温不久便去世了)。后世史学家大多认定,曹操此举纯属借题发挥,他之所以反对赵温征辟曹丕,不过是为了让他不担汉官之名,为后来的篡汉提供前提条件(以“清白”身份篡改东汉王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罢黜三公制度,恢复西汉旧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原拟置太尉,以荀?担任,遭到荀?力辞而作罢)。八月,曹操自任丞相,自己的亲信郗虑任御史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在赤壁遭遇人生中最大的惨败,已经五十四岁的他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朝局。这时候,接班人的问题,已经不得不进入他的重点思考范围了。
曹操总共有二十五个儿子,但曾经进入或具备储位资格的不过如下五人: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这其中:曹昂是长子,其生母刘夫人地位不高(曹操发妻丁夫人陪嫁丫鬟),但他从小因母亲去世,由曹操首任正妻丁夫人所养;曹昂应该是曹操最钟意的接班人,可惜的是建安二年(197年)征张绣时死于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曹丕、曹彰、曹植三人均是第二任正妻卞夫人所生,在讲究嫡庶的封建时代,这三人就均有具备储位的先决条件。然而,曹彰喜欢舞刀弄枪,他曾对曹操说起自己的志向就是做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封狼居胥、追驰漠北,这显然不符合一个继承人的素质。曹冲则是曹操最喜欢的孩子,从小就是个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惜赤壁战后不久就意外死亡,自然的退出了储位之争。
剩下的,就是曹丕和曹植兄弟之争了。曹植比曹丕小六岁,以文采风流而闻名于世,深受父亲喜爱,于是曹操长期在立嗣之事上狐疑不决。时间一长,朝臣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曹植的两个集团。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拥护曹植的则有丁仪、丁?、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争夺战中,首先是曹植渐占优势,有几次差点当上太子。但是后来,由于曹植天性行为任性,平时又不注意节制自己,经常肆意妄为,甚至还醉酒擅闯司马门,终为曹操所不悦。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将(原本是相当于禁卫统领,曹操置此官则是以此名义为丞相之副职,估计此时曹丕既掌京城禁卫、又开始参与学习丞相政务了),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偏向性信号了。曹丕文武双全、意思深沉,的确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驻扎在曲蠡(今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尚书令荀?去劳军时,就曾与曹丕有过对射箭技术的探讨。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带着曹丕等人回到亳州老家上坟、祭祖。事毕,大家乘马游观,经过东园,循着涡河,穿过高林,驻马书鞭,曹丕写下《临涡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在吴质和司马懿的策划下,运用各种计谋,终于彻底战胜曹植,被确立为魏王世子(此时曹操已是于一年前晋封为魏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作为储君的曹丕被曹操命令驻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不久,魏讽密谋攻邺,与之同谋的陈?自首,曹丕率众很快平定变乱、诛杀魏讽。曹丕作为魏太子时期,积极组织文学团体并参与鼓励文学创作,使得同类唱合诗赋作品由此而兴,成为建安文学发展独有之气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曹操也成为臣子去世后改元年号的第一人)。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从乃父手中接管下国家,深感完成其实现统一遗志,将是他今后人生任重道远的责任!第二项新政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
延康元年(220年)二月,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司徒)、王朗为御史大夫(司空);已卯,又任命夏侯?为大将军(注:以上任命三公和大将军均为魏王国官职,非汉庭之职)。?貊、扶馀单于、焉耆、于阗王皆各遣使奉献。五月,册封投降的山贼郑甘、王照为列侯,又命苏则督军平定武威、酒泉和张掖的叛乱。七月,孙权遣使奉献。同月,命夏侯尚、徐晃与蜀将孟达里应外合,收复上庸三郡。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甲午,带着军队驻扎在谯,在邑东以酒食慰劳六军和谯郡父老。
延康元年十月十三日(220年11月25日,乙卯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假意三辞后,于二十九日(12月11日,辛未日),正式登台受禅称帝,改国号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汉魏禅代场景动漫图
曹丕继位后,对外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山河一统。他的对外战争,主要是针对东吴发起,曾两次兴师伐吴。
黄初二年(221年),吴国孙权因前面袭杀关羽收取荆襄之地,害怕刘备报复首尾难顾,乃假意与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并遣于禁等还。曹丕遂遣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孙权由是称臣于魏。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两次兴兵伐吴,但都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223年),重臣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
黄初五年(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黄初六年(225年)二月,派遣使者从许昌到沛郡询问民间疾苦,救济贫困者。同年,并州刺史梁习大破鲜卑轲比能。十月,曹丕行幸广陵(属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当年大寒,水道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曹丕终究没能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伐吴无功回到洛阳后,即抑郁得病。五月,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五月十七日(6月29日),在位七年的曹丕去世,时年仅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一作世祖),葬于首阳陵(今河南偃师市西北)。
魏高祖(世祖)文皇帝曹丕坐像
曹丕虽然年仅四十岁便去世,在位也只短短七年,但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等各方面依然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在政治上,他首先采纳陈群的“九品官人法”,缓和了曹氏当权者和世家大族的矛盾,获得了他们的支持,继而称帝;其次,他设立中书省,让其负责诏令文书起草,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加强了皇帝集权;还定下妇人和宦官不得预政,后族之家不得出任辅臣的规矩,有效遏制了两汉外戚和宦官干政情况的发生(当然也埋下隐患,使后来世族一家独大,司马代魏时曹氏根本无法遏制其发展)。
军事上,曹丕的成就远低于乃父,但他假借伐吴之名,彻底的解决了青、徐二州当地豪霸,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他又先后命苏则平定凉州叛乱,命曹真平定河西、复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还多次任用田豫、牵招、梁习为将平定北方的匈奴和鲜卑,有效的维护了汉族政权的民族统一。
文学上,曹丕不如乃父乃弟有名,但他仍有相当高的成就,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他的《典论》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