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志游戏

被太监们轻松砍头的何进是个无脑傻蛋?汉末乱世的罪魁祸首何进

三国小人物志0040:汉末乱世的罪魁祸首??何进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何进,字遂高,是东汉末年的朝中权臣,位居大将军之位。在《三国演义》中,描述他本为民间杀猪匠,靠着妹妹入宫为妃以后的裙带关系,以外戚身份入仕,并在汉灵帝时期封侯拜爵,可谓是位极人臣。

在灵帝病逝以后,何进拥立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自己的妹妹,何后的儿子刘辩,登基为帝(史称汉少帝),一下子成为天子的舅舅,地位得到进一步高升。

然而,为了铲除宦官,何进召集各地的诸侯进京,欲以武力之强,一举除掉以“十常侍”为首的阉党集团。却不想被宦官们设计骗入宫内,并借机杀害。之后,便有了董卓霸京城,关东诸侯联军讨董等事件,由此拉开了天下大乱的序幕……

从此,军阀割据,群雄逐鹿……汉末的乱世就此来临,之后便有了我们熟悉的“三国时代”。

一直以来,何进给人的印象,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低智商嘴脸。果然是屠夫出身,刀子长见识短,明明手握重兵,却还要多此一举,召集诸侯进京。后来又不听曹操等人的劝告,执意要莫名其妙孤身进宫,结果被一群太监干掉……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客观来讲,历史上真实的何进,和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形象确实基本一致,但并不完全一样。关于他入仕为官的过程,召诸侯进京的动机,以及后来被宦官集团暗算的原因,其实都值得我们去解读和分析。

今天,我们就翻开史料的记载,来寻探何进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还原他在历史上的事迹真相。

首先,关于何进是“屠户出身”,这点确实在史书上有着记载。范晔《后汉书-何进传》的收尾部分,说他是“进自屠羊”,意思是说,他原本家里就是屠宰卖肉的,后来才出来做官。

然而,这并不说明何进在做官之前,干的就是最底层的屠宰工作。

原因很简单,因为何进的妹妹,能够被选进宫当妃子,这明显不是底层人家可以享有的待遇。

要知道,在东汉时期,选妃的过程并不像今天的电视选秀节目一样,人人均可参与,全国都能直播。

一般朝廷都会在每年8月左右的时候,派人到各地征收税赋的时候,同时完成选妃的工作。

可以肯定的是,朝廷派出的人力并不会太多,所以也就不可能搞民间海选,每轮淘汰的那一套。

一般说来,妃子的人选,都是由各地的地方政府,先在自己的州郡中拔秀女,然后等着朝廷的人来审核和挑选。

所以说,民间的女子,想要入宫为妃,首先要过的就是地方政府这关。

而要是能被选为皇帝的妃子,对于古代的百姓家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荣光之事。

虽然比不了入朝为官,但能够成为后宫的人,服侍皇上,也足以光宗耀祖了。

所以,古代宫里的嫔妃贵人,家里一般都是当地的大族富户,这样才能有钱打点上头,并疏通各个环节。

而且,也只有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才能做到够足不出户,指不沾泥,保养颜值。

像穷人家的女孩,十岁左右就要下地劳作,早早背上生活的重担,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雨水淋,再好的皮肤也磨粗糙了……

所以,何进所在的何家,应该也肯定是地方的大家族。

他们家是以开屠宰场和肉铺为生的,生意做得挺大,银子赚得不少,在当地也是颇有些名望(类似于张飞,同样是涿郡大户,家里生意也包括屠宰卖肉这一块),社会地位也不低。

而就何进本人来说,他从小肯定也读过书,学习过上层社会的礼仪。就从他的字“遂高”二字来看,也绝对不是干屠宰,天天就只知道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粗人。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何进入仕为官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何进同父异母的妹妹,在被选为妃子之后,深受汉灵帝宠爱,成为贵人。何进也在这个时候,通过裙带关系,当上了朝廷的官。先是从“郎中”(侍从官,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干起,之后再迁升“虎贲中郎将”,当上了颍川太守。

到了光和三年(公元180年),皇后宋氏被人陷害打入冷宫,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也以此机会加官进爵,先后担任了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等职位。等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全国陷入混乱之中,何进更是进位“大将军”之职,负责率领御林军,守卫京城。

可以说,何进在官场上的晋升速度,可谓神速。

从一介草民到皇帝跟前的大红人,大将军,他只用了并不算长的时间。

这其中,固然有他妹妹贵为妃后的裙带关系提拔,但是他自己的军政能力,明显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且,在镇压黄巾起义的军事行动中,何进也同样立有功劳。当时张角手下的马元义,密谋在雒阳起兵,并买通朝中的一些实权人物,准备进攻洛阳。何进利用其内鬼的泄密,将马元义一党一网打尽,免除了京城遭到黄巾军冲击的危险。就此以后,何进更是得到皇帝的赏识,被封为“慎侯”。

之后,荥阳等地又出现贼人暴动,数千人攻打郡县,杀害官吏,焚烧府衙。又是何进命令弟弟何苗出击,击溃了群贼,平息了暴乱……

看得出,何进这个人,确实有相当的本事,文韬不好说,武略是肯定有的。

在官场政治上,他的水平更是有目共睹,不然不可能像坐火箭一样飞速提升,直到位极人臣。

就连朱?、卢植、皇甫嵩,这些号称“汉末三杰”,同时代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在朝中的地位都不见得比他高。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何进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和宦官集团的斗争。

关于宦官干政,或者是说是阉党干政,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几乎在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宦官身份特殊,可以出入于皇宫,也不用避讳后宫禁地(被阉割了,非男非女)。再加上能够能够随时接近皇帝,以及其他皇家之人,所以经常能得到宠幸,并参与到政治事件中。

也就是说,在朝廷的权利斗争中,宦官是一股柔性的力量,虽然乍一看并不起眼,但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皇宫内外各种缝隙里。

他们的升迁之道,不是在战场上建立多少功业,也不是在政治治国上取得什么成就,得到上层官员和底层百姓们的好评……而是以完全的顺从、驯顺、贴心的形象,围绕在朝中高层人物的身边。

一旦,他们能够获取到最高权利者的信任,甚至成为掌权者的依靠,那他们就能进入政坛的核心,并代行最高权力……

而在东汉时期,宦官可以说是所有朝代中最为猖獗的。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东汉时期的好几任皇帝都是年幼继位,根本没成人,也无法理政。

而国政往往操纵于其母亲,也就是太后之手。

而母后当权,又必须要依靠其娘家人的帮助,从而形成外戚集团,造成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等到皇帝成年以后,想要亲领政权,就必然会得罪太后,以及掌权的外戚人等。

然而,皇帝自幼长在宫中,所有的事情都由外戚操持,势单力孤,身边根本没人可用。唯一能使唤和利用的人,便是身边的宦官。

于是,宦官便有了掌权,并走到政治舞台上的机会。

尤其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就是依靠宦官的力量,一举收拾了以窦太后,窦宪兄弟为首的外戚集团,夺回了皇权。

和帝此举,同样也是开创了东汉时代,宦官专权的先例。

因为权力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好了,外戚们喜欢它,宦官们也同样拿着不肯放手,就此也形成了专权干政的阉党集团……

而且,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东汉朝廷始终处于是“戚宦之争”的权力斗争中。

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宦官也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操纵。

总之,双方都想要挟持皇帝,排除异己,以实现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

毫无疑问,何进的身份,也是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外戚。

他和宦官集团的斗争,无疑也是外戚和宦官之间斗争的又一次翻版,说不上什么正义性。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何进之前的入仕和上位,其实都是靠着宦官们的一路帮助和提携。

当初他的妹妹被选为妃子,进入皇宫,并被皇帝临幸,全都是倚赖何进的同乡,时任“中常侍”职位的宦官郭胜,在暗中周旋。

(《后汉书?何进传》记载:蹇硕与赵忠书曰:‘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

后来,何进的妹妹(时为何美人)因为后宫争宠,毒死了姿容更胜于她的王美人(汉献帝刘协的母亲)。

事情败露,汉灵帝一气之下,要将她就地正法。

结果还是张让,曹节等宦官为她说情,并耗费巨资上下打点,才保住了她在后宫的地位。

试想,要是何美人一倒,何进哪怕军政能力再强,没有了妹妹在后宫作为“皇帝枕边人”的庇护,恐怕权势也要大打折扣。甚至在灵帝震怒之下,说不定恨屋及乌,将他也削职贬官,一家人的荣华富贵,都可以瞬间画上句号。

看得出,宦官们对于何进一家的帮助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而何进却在后来与他们为敌,并试图铲除他们,这算是“忘恩负义”吗?

其实,在政坛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善恶恩义”,只有对自己的“好坏利弊”。

宦官们帮助何进上位,难道就是安的什么好心吗?当然不是。

他们之所以如此护着何进的妹妹,并帮助何进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其实也是想借助何进的力量,用以制衡他们在政坛上的其它对手,归根结底为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就算是没有何进,他们也会想办法捧出“李进,王进,张进”等类似的人物,来帮忙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打击他们想打击的政治对手(之后何进权力大了,被宦官们设计谋害,也不是一次两次)。

那么何进又是如何与宦官们渐行渐远,并逐渐成为敌人的呢?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何进自身的野心。

他在进位大将军的高位以后,想继续上位,成为朝中权力最大的人,亲辅国政。

这时候,就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了宦官们的地位和权力。

原本,宦官们扶植何进,目的是为了让他成为自己的傀儡,用来对付其它政治势力的工具。然而,何进在获取了地位和权力之后,变得不太听话,甚至是联合起其他势力来对付宦官……

就这样,一方面是何进想继续上位,手握宫中权力的宦官们成了他前进的障碍,他想要搬除这些绊脚石;另一方面,宦官们想保住自己的权力,觉得何进不受控制,也计划着驳除何氏一族,重新扶植傀儡……

于是,何进集团和宦官集团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就这样正式拉开了序幕……

首先,是汉灵帝在宦官们的煽风点火下,对何进产生了猜忌,觉得何进贵为大将军,掌控了京城洛阳的绝大多数兵马,权力太大,威胁到了皇权。

于是,汉灵帝就建立了一支近卫精兵,设西园八校尉,并任命宦官蹇硕为其中的上军校尉,节制其它七个校尉(后来大名鼎鼎的曹操、袁绍、淳于琼,都是西园军的校尉之一)。

表面上看,汉灵帝是为了应付黄巾起义,从而建立一支亲卫军,来保护京城和皇室的安全。

实际上,灵帝是以此来分散何进在京城的兵权,以此来钳制他的权力范围……(看得出,皇帝到头来还是要借助宦官的力量来对付外戚,这不过是东汉历年而来“戚宦之争”的又一次重演。)

接着,宦官们又阴谋将何进调出京城,于是给汉灵帝建议,派何进西出边陲,去进攻边章、韩遂等势力。然而何进并不上当,理由是要等袁绍平定徐、兖二州黄巾余党的军队回来,不然兵力不够,等于是就此拖了下来。

不得不说,何进这个“拖字诀”,玩得是十分高明。

他这么一拖下来,宫中的宦官们可就慌了。因为这时候,汉灵帝的身体已经是十分糟糕,病入膏肓,生命垂危。而这时候皇子年纪尚小,岂不是又给何进和何皇后,制造了外戚专权的最佳机会?

果然,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宦官之首蹇硕,计划在何进入宫悼念灵帝之时除掉他,并立刘协为新帝。

然而,何进又识破了其中机关,谎称病,不入宫拜别灵帝。宦官们的计谋又一次落了空。

接着,在何进的强大军事力量干涉下,何皇后的儿子,也就是何进的侄子刘辩,被立为新帝(史称后少帝)。

何皇后从此进位何太后,并与何进一起临朝,外戚再一次走上了干政专权的舞台。

再接着,之前计划过谋害何进的蹇硕,也被人检举出来,收押并诛杀……从此,不仅宦官们的头子没了,西园军也正式改姓了“何”。

京城里最后一支军事力量,都落入了何进之手……

看得出,何进在与宦官们的前期斗争历程中,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不仅立了侄子为皇帝,自己亲自摄政,而且还干掉了宦官的头领,统收了京城的兵权。

无论是作为专权国戚,还是朝中大将军,他的地位都是稳如泰山,似乎下一步,只需要一纸命令,就可以将宦官集团彻底铲除了……

可惜,问题却没有那么简单。

前面已经说过,宦官集团是古代集权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也绝不是一时半刻就能马上除掉的。

别的不说,光是入宫几十年,前后侍奉过几任皇帝的老宦官,就至少有千百之数。

这些人内外勾搭,盘根错节,地位极为巩固,要随便革职或诛杀的话,马上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要知道,东汉王朝才刚刚经历了黄巾之乱,整个国家内忧外患尚在。

何进虽然名义上是朝廷大将军,但当时全国各地的藩镇割据之势已成,他能统领的不过只是京城的军队和权力。

更何况,毕竟汉灵帝刚去世,少帝刘辩也是才刚刚继位,尚无威信和名望可言。这个时候,要是再因为宦官的原因而导致朝中动荡,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不仅如此,何进集团的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何家老太太舞阳君,和何进的弟弟何苗,都受了宦官的贿赂,明里暗里都反对何进诛杀宦官集团。

当然,最强的反对力量,还是以太后之名摄政的何太后,尽管她与何进是兄妹(同父异母),但也不希望看到何进完全除掉宦官集团,独揽大权,反而将她和皇帝架空。

于是,在何太后等人的庇护和反对下,何进铲除宦官集团的计划不断拖延,一再流产。无论何进采取什么办法,总会有力量出来反对,导致无法实施……这个时候,何进又应该怎么办呢?

于是,何进便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并大大影响之后历史进程的事情??召各地诸侯进京,以强大的武力为胁迫,逼退反对他诛杀宦官的各种力量,以此从根本上解决,之前一直犹豫不决的宦官问题。

从后世的角度上来看,何进此举,无疑是使得东汉王朝陷入首脑混乱的根源,也是导致后来乱世逐鹿的诱因。

也让人弄不明白,何进这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明明他在洛阳,已经是占据了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召各地的诸侯前来,成为京城不稳定因素?

一般都认为,这是由于何进的愚蠢和无知,所以才会干出这种多此一举的傻事。

从之前何进的做官上位,以及和宦官集团斗争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何进这人其实并不愚蠢。

相反,他还是个在政治上相当聪明,老谋深算的人,不然他也混不到今天这一步。

很明显,何进不会做无脑的事情,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召诸侯进京这件事,其实也是何进在深思熟虑之下,并听取了手下幕僚们的建议过后,才作出的决定。

关于诸侯进京的细节,我们这里先不多赘述。只是大致推断一下何进此举的目的,应该大致有以下三点:

其一,让诸侯们来京城捧场,增加自己的威望。

汉灵帝刚刚去世,刘辩新继皇位,何进也是刚刚迈入朝堂,以大将军的名义摄政。

这种时候,以“勤王”的名义召诸侯进京,等于是让自己的命令,传播到全国各地,让天底下的人都知道,现在朝廷是谁在当皇帝,谁在主政。

其二,将诸侯们困于京城,借机收拾。

由于黄巾之乱的影响,现在全国各地的实权派,都已经是拥兵自立,形成了成藩镇割据的雏形。

这时候,东汉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也减弱了不少,但是京城好歹还是何进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时候将手握重兵的诸侯们召集过来,可以拉拢一部分以扩充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软禁或革职一部分,以达到削藩的目的。

其三,借诸侯们之手,干掉宦官集团,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之前何进之所以无法出手收拾宦官,最大的阻力就在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反对意见。

尤其是何太后等人的庇护,使得何进一直投鼠忌器。

一旦诸侯们带兵进京,便等于是给了何进一把刀,一把可以“借用”来屠杀宦官的刀。

宦官集团虽然十分庞大,而且势力盘根错节,但现在能够控制的军事力量其实十分有限(顶多也就是部分皇宫卫士)。

任何一个诸侯,只要带几千人马来,都足以将他们击垮平定。

而且这样一来,何进根本就不用出手,只需要在暗处指挥,借刀杀人,并坐收渔利。

事成之后,再把责任往诸侯身上一推,就可以撇清所有关系。

到时候,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再多的反对意见,都可以置之不理,即便是何太后这些人,也无话可说……

…………………………………………………………………………………………

看得出,何进召诸侯们进京的计划,其实并不愚蠢,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高明。

一旦计划能够按照何进的意图,成功实施,那必定是一举三得之妙。

一来成功抬高了自己的声望;二来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全国的藩镇割据现象;三来还干掉了宦官集团,使得自己在京城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当然,再好的计划也是有风险的。

何进这个“召诸侯进京”的计划,最大的风险就在他自己身上。因为他才是唯一掌握得了全国局势,并能够压得住诸侯们的核心人物。只要是他不倒,计划当然可以进行下去。

一旦他出了什么意外,那形势立刻就会令变得天翻地覆,无法控制。

何进不仅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而且是“外戚集团”的头目首脑。如果突然没有了他,京城的实际掌权者就等于是没有了。

外戚集团突然间群龙无首,压不住各方势力,这时候不管是内部的宦官集团,还是外部的进京诸侯,以及其它的各方势力,都有可能一齐发难,置东汉都城于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

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何进孤身进宫,被宦官们暗算的过程。

还是那句话,何进并不蠢,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有多关键,责任有多重;也不可能想不到,如果自己死了,形势会变得多混乱,后果会有多严重;更不可能不明白,皇宫是宦官们的地盘,一个人去的话,可能会有危险……

那为何,何进又非要执意在深夜进宫,并落入宦官们的陷阱之中呢?

后世大多数人觉得,是因为何进过度自信,低估了宦官集团的力量,对其轻视,所以令自己身陷刀剑之下;

何进“过于自信”的事实是肯定的,但并非是由于他轻视宦官集团,低估了他们的力量。

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真正问题的源头,是在于他“高估”了宦官,高估了他们的政治眼光,以及谋略水平。

前面已经说过,东汉王朝自从建立开始,一直是处于“戚宦之争”的左右摇晃之中。

要么是外戚专政,控制皇帝,压倒宦官一头;要么是宦官依赖着皇帝的支持,掌控最高权力,胜过外戚一筹。

而自桓帝(132-167年在位)、灵帝(168-189年在位)以来,宦官集团都极受宠幸,权力之大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俗话说,盛极必衰,这个时候也确实到了,外戚集团重新崛起,并将宦官集团压下去的时候了……

事实上,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铲除宦官集团的呼声,无论在朝堂还是在民间,都已经是非常的高。毕竟,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宦官太监,都是奴才一级的人物。

他们既无才能政绩,又无军功战绩,只是靠着能够贴近服侍皇帝皇后,才获得信任成功上位。

就算是没有何进对他们动刀子,宦官集团的富贵日子也不会太长久。

他们霸占核心权力的时间,已经太久了,天下绝大多数人已经心生不满。现在真的是已经到了,将他们排挤出权力核心的时候了,这是天下的大势所趋,任谁也改变不了这个规律。

而且,动手的人是何进的话,大多数的宦官,可能还能够失去权势以后,得到个善终的好下场。

毕竟何进之前的成功上位,少不了宦官们的支持,多少会念及点旧情。

但宦官们敢作拼死反扑,那恐怕只会提前覆没,就连善终的结局都得不到(后来的事实证明,何进一死,宦官们立刻被袁绍等人率军进宫,惨遭屠杀)……

所以,如果是宦官们能够有些政治眼光,看到这一点,那他们就不会干这种两败俱伤,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毕竟,东汉这100多年来,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本来就处于不断的权力更替之中。

就算是何进这次坐上了最高权力的位子,也就只是外戚集团的又一次胜利而已。

皇宫里的宦官不会就此全部消失,因为他们是宫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只要东汉王朝还在,他们蛰伏下来,就能等待到下一次权力变更的时候……

事实证明,何进想错了。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宦官们也会遵守政治规则,懂得“愿赌服输”和“顺应权力变更之势”的道理。他觉得宦官们也应该明白,就算是暗下毒手,也不可能守住权势,反而会加速自己的灭亡,那又何必要搞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呢?

结果,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何进太高估了宦官们的政治眼光,没有想到他们真的会提前发难,干出这种损人更害己,明显违背政治圈法则的事情来。也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狠辣,宁可玉石尽焚,也绝不瓦全苟且……

就这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对宦官们的阴谋毫无防备的何进,带着自信的微笑独自进宫。

结果就是脑袋被撂在了皇宫里面,宦官们的屠刀之下。

他这一死,不仅令外戚集团群龙无首,顷刻瓦解,也同时宣告了宦官集团的提前灭亡,双方真的是两败俱伤,损失惨重。结果,却是让外来的诸侯们,坐收了渔翁之利。

后来,就发生了我们所熟知的事情,董卓霸权乱京,废少帝立献帝,关东诸侯联军进讨,焚洛阳迁长安……

原本就威望不振,摇摇欲坠的东汉朝廷,终于被推向了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灭亡边沿……

就此,我们可以给何进这个人物,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他绝非是演义小说里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屠夫庸人。他的成功上位,固然少不了妹妹的裙带关系和宦官们的帮助,但他自己的政治军事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何进在政治上的野心,也是毋庸置疑的。

他独掌兵权,拥立皇帝,将自己的外戚集团,再一次带推上了专权的位置。

第三,何进与宦官集团的斗争,说不上正义与非正义,只不过是东汉历年“戚宦之争”的剧情延续而已。

政治斗争本来就残酷无情,没必要因为宦官以前帮过他,而给他扣上“忘恩负义”的帽子。

第四,何进召诸侯进京的举动,其实也算不上错误,虽然有些风险,一旦成功实施,就可以一箭数雕,同时实现自己的所有目的。

第五,由于自身的过度自信,和对对手的高估误判,何进被宦官们暗算得手。宦官们在谋害他性命的同时,也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最终,何进与宦官集团的斗争,就这样划上了血腥的句号。

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都是失败者,而且都是最惨痛的失败者,迎来的都是毁灭的结局,可谓是同归于尽……而真正得利的,却是后来的董卓等人……

不过,这何尝又不是政治圈中的常态呢?

双方势同水火,用尽各种手段,最终拼个你死我活……到头来,却是双方一起灭亡的下场,反而,为他人作了嫁裳……

PS:如果,仅仅是如果,何进没有被宦官们暗算,也成功利用进京的诸侯们,干掉了太监集团。

那么此后的东汉王朝,能否就此续命,再迎来中兴之势呢?

恐怕,答案也是否定的。

纵观历史,每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中兴,都离不开“明君”和“贤臣”这两个必要因素。

而何进所拥立的汉少帝刘辩,只是一个性格软弱,才能有限,年纪尚轻的软蛋。

可以肯定,他本身也就只是何进所掌控的傀儡,之后成为明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至于何进呢?不管他军政才能如何,本质上都只是个外戚,凡事也会首先考虑自身集团的利益。

也就是说,他所效忠的只是他自己和他所在的外戚集团,以及他的何家,而非是东汉王朝,以及他所拥立的傀儡皇帝……

至少,从历史经验来看,在一个皇帝傀儡,外戚当政的政治模式下,想要励精图治,迎来让百姓们满意的中兴之世,可能性还真是不大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